杏彩平台客户端-小型植物

现阶段粮食高产和农业发展的探讨

发表时间:2024-08-27 18:38:36 来源:杏彩平台客户端-小型植物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生产又是这个基础中的基础。“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生活资料,全世界共有88个国家缺粮,我国人均粮食产量也低于世界人均水平.显然,食品问题将是人类未来面临的严重问题,粮食高产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对我国来说,更是一个重大的问题。大力增产粮食,确保粮食安全是实现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一项不可忽视的长期而紧迫的任务。我国粮食优质高产创建活动示范区以吉林、黑龙江、内蒙古、辽宁、河北、山东、河南、四川等为重点,兼顾非主产省粮食主产地区,以实施良种补贴和重大适用技术项目为手段,以优质、高产、高效为目标,良种良法配套,示范典型带动,提高单产,达到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目的。本文分析了粮食高产重大意义,论述了粮食高产的发展,探讨了粮食高产现状,依照国家农业发展的紧迫需求,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国家现代农业未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生产又是这个基础中的基础。“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生活资料,对于13亿人口的我国来说,粮食则更重要。我国为促进粮食高产、农民增收,以实施重大粮食项目工程为手段,以主攻单产为核心,着力提高资源保障、物质装备、科技支撑和抗御风险能力,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粮食作物的优质高产攻关提升行动。作物高产栽培理论与实践经过半个世纪不懈努力,已从经验指导为主转向以科学指导为主,以定性研究为主转向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作物栽培科学技术体系。据不完全统计,1949~1992年,科学家们共培育5000多个新品种。50年代,作物栽培注意的重点是与作物生育有关的各项环境因子及其变化规律,试验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探索通过肥水运筹以及其它措施来造就一个最理想的生育环境的方法,使作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合理的生育进程而获得高产,这一时期的主流和方向是学习、总结和推广劳模经验。从60年代初到70年代中,作物栽培由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因子的研究转移到了对作物本身外部形态指标的研究。研究的重点是作物的株高、分蘖、叶面积、叶色变化、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及它们同栽培措施的关系。其目的是协调田间苗、株、穗、粒和粒重的关系,以培育结构符合常理的群体而取得高产。从60年代初到70年代中,作物栽培由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因子的研究转移到了对作物本身外部形态指标的研究。研究的重点是作物的株高、分蘖、叶面积、叶色变化、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及它们同栽培措施的关系。其目的是协调田间苗、株、穗、粒和粒重的关系,以培育结构符合常理的群体而取得高产。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目前每年净增人口1500万,而耕地却以每年46.7万公顷的速度减少,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高峰,按人均400公斤粮食计算需要64亿吨粮食,要完成这一繁重任务,必须要大幅度提升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即只能走超高产栽培的道路,这是由我国农业生产的特点和粮食状况所决定的。今后农业生产只能向集约化经营和超高产方向发展,进一步普及推广吨粮田,有计划地建设超高产田,逐步的提升土地利用率,生产更多的粮食,从而满足我国对粮食逐步扩大的需求。全国粮食优质高产创建活动示范区以吉林、黑龙江、内蒙古、辽宁、河北、山东、河南、四川等为重点,兼顾非主产省粮食主产地区,以实施良种补贴和重大适用技术项目为手段,以优质、高产、高效为目标,良种良法配套,示范典型带动,提高单产,达到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目的。为保障粮食安全,“十五”国家农业科学技术攻关集成创新了一批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技术体系,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我国的粮食总产量占到世界的20%,而我国的人口占世界的比重是21%,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粮食生产作为最特殊、最基本的农产品生产,对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尤其具有核心的稳定、支撑作用。我国粮食生产发展取得了历史性伟大成就,粮食生产连续上了三个台阶,达到总产4900亿公斤以上,年递增率达3.4%,使中国农业取得显著成就,特别是农产品数量的大幅度增长,对全国人民基本解决温饱问题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基本解决了人们吃饭问题。1996年总产量冲上历史上最新的记录后,已经连续徘徊四年,而且这种下滑势头还在继续。但自2000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出现了耕地面积、播种面积、粮食产量和人均占有量“四个连年减少”。从中长期看,我国粮食总量将逐步经历一个由基本平衡到重新出现缺口的过程,自给率降到95%以下,粮食供应不容乐观。2001年~2003年的负增长,降至近10年来的最低水平。尤其是进入新世纪,我国朝着第三步发展目标迈进时,要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国粮食生产确实面临着新的挑战。从未来看,影响中国粮食问题的因素有三个“不可逆转”。一是人口增加不可逆转;二是耕地减少不可逆转;三是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不可逆转。粮食高产对解决我国还是全球的粮食安全都具有重大意义。2004年,科技部、农业部、财政部和国家粮食局联合启动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重点选择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作为主攻目标,由湖南、河南、吉林、安徽等12个粮食主产省进行实施。日前从农业部获悉,为提升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农业部将在全国粮食主产省(区),以农业科学技术入户工程实施县和粮食生产先进县为主,建设400个粮食优质高产示范区,并大力开展6789高产示范创建活动,即集中连片创建亩产600公斤的小麦、700公斤的单季稻、800公斤的玉米、900公斤的双季稻万亩示范区。通过高产示范和竞赛,创建高产典型,大面积推广集成组装配套栽培技术模式,将品种和技术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粮食高产总体目标是稳定粮食面积,扩大双季稻生产,优化粮食结构,提高粮食单产,提高种粮效益,进一步促进粮食生产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对粮食高产一直十分重视,奖励一些粮食高产记录创造者与研究者,目前不少省、市在一些灌区正开展以“吨粮田”(即每公顷产粮l5吨)、“双千田”(即每公顷粮食产量超过7.5吨,产值15000元)为中心的农业生产。在大多数地区,农田粮食高产尚处于试验阶段。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对于我国来说更是头等大事,党中央一直十分重视粮食种植,在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确指出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证国家粮食安全。而且种粮也并非与农民致富相矛盾,高产、价高、质优的粮食品种在现今的市场上也是抢手货,况且无论经济发展到何种程度,也不能对粮食生产掉以轻心。这应是一项坚定不移的大政策。为促进全国粮食生产,根据试验研究结果与有关联的资料,将一些农田粮食高产记录做多元化的分析整理,为从事农业生产的领导者与研究者提供参考依据。

  水稻是一年生禾本科植物,高约1.2米,叶长而扁,圆锥花序由许多小穗组成。所结子实即稻谷,去壳后称大米或米。世界上近一半人口,包括几乎整个东亚和东南亚的人口,都以稻米为食。中国是世界上水稻栽培历史最悠久的国家,据浙江余姚河姆渡发掘考证,早在六七千年以前这里就已种植水稻,比泰国还早千余年。中国是世界上种植水稻最古老的国家,稻作历史约有七千年,是世界栽培稻起源地之一。中国水稻研究以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主,着重解决稻作生产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与江苏农科院合作,育成了一个超级杂交稻先锋组合两优培九,1999年仅在湖南就有4个百亩示范片,单产过10500公斤/公顷,2000年有16个百亩和4个千亩示范片达标,该组合由于产量高、品质好,近几年的种植培养面积达133.3万公顷左右,己成为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杂交稻,比一般高产杂交稻增750公斤/公顷以上。通过形态改良和利用亚种间杂种优势的技术路线,中心育成了两个第二代的超级杂交稻品种,并提前一年实现了第二期的产量指标。2003年在湖南有四个百亩片,2004年在南方四省有12个百亩片单产12000公斤/公顷以上,其中有三个片为连续两年达标。第二期的超级杂交稻已开始大面积推广。为进一步提升粮食单产水平,增加农民种粮效益,在水稻丰产科技工程建设项目带动下,农民科学种田水平进一步提升。2007年10月22日,江苏省科技厅和省水稻项目组邀请四川、浙江、黑龙江、安徽等国内知名专家,对兴化市水稻丰产科技工程钓鱼核心示范方进行了现场测产,7.25公顷(108.7亩)陵香优18超高产攻关方,平均单产13665公斤/公顷(911公斤/亩),刷新了兴化市有史以来的百亩单产最高纪录;94.27公顷(1414亩)武粳平均12150公斤/公顷(810公斤/亩),超过了2005年创造的千亩单产11649公斤/公顷(776.6公斤/亩)的历史纪录。

  小麦属于禾本科植物,麦粒在植物学上称为颖果,在种子学上则称为种子,通常称为小麦。小麦是我国的第二大粮食作物,总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22.5%,消费量占全国粮食消费量的25%左右。1978年,青海省日德农场种植的1.11公顷春小麦试验田,平均单产13680公斤/公顷,其中0.261公顷平均单产高达15195公斤/公顷,创春小麦单产世界最高记录。1980年11月9日新华社报道,地处海拔4004米的西藏江孜县农业试验场,68.8公顷小麦试验田当年平均单产12548公斤/公顷,再一次创我国乃世界小麦亩产更大面积的最高纪录。我国科学家继杂交水稻和油菜后,在杂交小麦方面取得重要成果。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著名小麦育种专家张改生教授率领的科研攻关小组,经过6年艰苦探索,主持的“新型化学杂交剂GENESIS杀雄技术与制种技术”研究项目,于2002年1月12日在陕西杨凌通过了陕西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2007年5月29日,喜庆之风吹遍太和县旧县镇。经省农业局、省农科院、安农大的专家们专家现场测试,在专家的监收监打和当场过磅下,安徽小麦最高单产终于出现。安徽阜阳太和县旧县镇“全国种粮大户”徐淙祥的200多公顷小麦以9060公斤/公顷的单产刷新了安徽省小麦单产纪录。作为全国劳动模范的徐淙祥,多年来从始至终坚持搞集约化种植。2006年秋种,他运用技术承包的方式,将全村上千户村民、200多公顷耕地集中起来,利用他所独创的科学种植管理模式指导村民,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收效。徐淙祥种的是订单小麦,粮食不愁卖,价格也比普通小麦高出许多,让乡亲们得到更多的实惠,徐淙祥说:“良种良法推广要比一般种植方法增产2250公斤/公顷左右,再加上卖良种加价12%,正常的情况下增收4500元/公顷,200多公顷小麦就给俺们村午季增收近百万元。”这一研究成果科技含量高,技术成熟,可操作性强,推广前景广阔。

  玉米又名玉蜀黍、大蜀黍、棒子、苞米、苞谷、玉菱、玉麦、六谷、芦黍和珍珠米等,属禾本科玉米属。全世界玉米播种面积仅次于小麦、水稻而居第三位。在我国玉米的播种面积很大,分布也很广,是我国北方和西南山区及其它旱谷地区人民的主要粮食之一。中国的玉米产量居世界第2位。近年来中国玉米研究,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产业体系调整的需求,不停地改进革新种质,扩大研究领域,形成了普通玉米、特用玉米新品种选育、配套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探讨研究推广、综合栽培技术探讨研究以及特用玉米加工等较为系统的研究。2006年10月9日,中国科研人员宣布,经过3年科技攻关,地处东北的吉林省超高产田玉米均产突破15000公斤/公顷。来自中国农业大学、农业部的专家,对吉林省桦甸市的4块超高产玉米田进行现场测产验收的根据结果得出,这2公顷田玉米均产平均产量达到16831.7公斤/公顷,其中0.087公顷(1.3亩)均产达到17256.0公斤/公顷,创下东北地区玉米最高产量纪录。这是中国在粮食生产领域的又一个重大突破,对巩固这样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粮食安全将起到及其重要的作用。目前科研人员已经在吉林省建立起玉米高产的核心实验区666.7公顷(1万亩),预计半干旱区产量可由前三年的6750.0公斤/公顷,提高到9000公斤/公顷;湿润、半湿润地区产量可由前三年的7500公斤/公顷,提高到9000公斤/公顷,;超高产田突破15000公斤/公顷,。据了解,在中国的1.2亿公顷耕地中,平均达7500公斤/公顷的高产田为0.4亿公顷。如果在全国的高产田里推广这项玉米超高产技术,产量稳定在12000-13500公斤/公顷,就等于全国增加了0.133亿公顷高产田。

  高梁属于禾本科高梁属,是古老的谷类作物之一它具有抗旱、耐涝、耐盐碱、适应能力强的优点,所以在现代的农业生产上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高梁为常异花授粉作物,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在长期的种植过程中形成了许多的变种和类型。高梁籽粒一般含淀粉60%-70%,蛋白质10%上下,营养价值不是很高。生产上多是根据其用途不同而划分成粒用高梁、糖用高粱、饲用高梁和工艺用高梁四类。高梁在我国的东北、华北种植培养面积较大,50年代以前为东北地区人民的主要粮食,但目前种植培养面积下降,也较少直接食用,珍珠高梁是我国农业专家从西欧引进的新型粮食作物品种,因其籽粒无包壳、洁白半透明,形似珍珠而得名。由于珍珠高梁食味佳,似大米,营养价值高,似小麦,特性又保留高梁耐旱属性,在安徽省利辛县及淮北地区引种3年,表现适应性广,抗旱耐涝、耐盐碱、耐瘠薄、产量高等特性。现将其特征特性及高产配套栽培管理技术介绍如下:产量高一般9000-10500公斤/公顷,高产田块12000公斤/公顷,实现了超高产田的目标,是普通高梁的2倍。营养价值高籽料品质优良,口感好,不仅是酿酒的好原料,还可做米饭、面条、馒头、锅巴和加工成各种糕点等。

  豆科大豆属一年生草本。重要的油料、食用和饲料作物。中国古名菽。常称黄豆、黑豆、黑皮青豆、青仁乌豆。小粒类型在中国南方称泥豆、马料豆,在东北称秣食豆等。中国是大豆发源地,大豆一直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与油料作物之一,建国以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的大豆面积、产量与出口量长期处在世界首位。进入21世纪,随人民生活品质的逐步的提升,对大豆的需求将慢慢的变大,为此,在注重选育大豆新品种同时,一定要做好技术推广工作,努力提高大豆单产水平。从2003年开始,鸡西市北方大豆良种研究所和隶属黑龙江省科委的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多位科研人员,一同承担了“大豆超高产技术探讨研究”重点课题。为实现本地大豆种植的精细化,专家们在培育了“龙选一号”大豆优质品种的基础上,逐步摸索出了“三良五精”增产技术,以“慢鸟先飞”招数弥补科学技术手段的不足。“三良五精”就是采用良种、良法、良方,精选种子、精细整地、精确施肥、精量播种、精心管理。取得好的效果。2005年12月08日黑龙江省育出大豆新品种经由国内知名大豆专家组成的测产组和国家谷物检测中心测定,由黑龙江省科学家培育的“龙选一号”大豆新品种,3项指标均创造了大豆生产国内最高纪录:均产5970公斤/公顷,比目前国内大面积单产增产一倍以上;含脂肪21.27%、含蛋白41.78%,分别比原纪录提高2个和3个百分点。专家称,这一科研果推广后,可使农民增收1500元/公顷以上。

  红薯的故乡是南美洲,于16世纪末传入中国。红薯,红薯又称番薯、地瓜等,为旋花科一年生植物,是一种药食兼用的健康食品。红薯含有膳食纤维、胡萝卜素、维生素A、B、C、E以及钾、铁、铜、硒、钙等10余种微量元素,营养价值很高,被营养学家们称为营养最均衡的保健食品。特别是红薯富有丰富的赖氨酸,这正是大米和面粉等常规主食最欠缺的。由于红薯属碱性食物,有利于维护血液的酸碱平衡,常吃红薯对于促进老人身体健康显得很重要。红薯中含有大量粘液蛋白、粘液多糖等,它们能保持人体心血管壁的弹性,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还能保持呼吸道、消化道、关节腔的润滑。中国是较早开展马铃薯研究的国家之一。先后从国外引进大量品种资源与育种基础材料来引种试验,目前筛选、保存大量国内外优良品种资源。开展了马铃薯杂交育种与生物技术育种工作。2005年,河南省永城市演集农业示范园陈新宇夫妇培育的“新凤888”红薯喜获丰收,创下了75000公斤/公顷的记录。“新凤888”红薯采用“红心王”做公本,当地品种做母本,然后用有性品种杂交而成。在今年的大田试种中,春薯的产量高达75000公斤/公顷,夏薯的产量为60000公斤/公顷。而当地品种今年的产量最高才7500公斤/公顷(500公斤/亩),“新凤888”红薯的均产是普通红薯好几倍。该品种还具有抗病强、成熟早、蔓短易管理、食用品质好等特点。易管理、不翻藤、耐旱、耐瘠薄、抗从茬、抗腐病性强,萌芽性高,适应性广,易贮藏是加工的理想品种,荒山薄地均可种植(玉米套种,烟叶、果林套种、性能强)。该品种已引种推广到全国各地十多个省市、直辖市,给种植户带来了比较可观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茄科茄属一年生草本。又称土豆、洋芋、洋山芋、山药、山药蛋、馍馍蛋、薯仔(香港、广州人的惯称)等。马铃薯传入我国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据说是华侨从东南亚一带引进的。主要在我国的东北、内蒙、华北和云贵等气候较凉的地区种植,现在我国马铃薯种植培养面积居世界第二位。近十多年来我国马铃薯生产快速地发展,已变成全球第一大生产国。中国西北马铃薯育种中心是省政府与中国农科院的合作项目,由省发改委批准立项。中国农科院、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农科院、省农牧厅三位博士生导师和七位博士及十多位研究员和高级农艺师负责实施。引进马铃薯品种30个,育种材料1000份,育种组合353个,选出4个优良品系参加了国内、省内区域试验,无土培育出马铃薯脱毒种薯原种50万粒;示范种植的“大西洋”达到了30285公斤/公顷,收入达到18000元/公顷;中国农科院高代品系最高产达88545公斤/公顷, 单株最高产量5.1公斤,单薯最高产量1.6公斤(陇薯3号)。

  高产农田建设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关系到耕地保护尤其是基本农田保护国策的贯彻落实,关系到农民切身利益。粮食高产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我国的粮食问题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等特点.要使这样的一个问题获得全面、持久的解决,就需优化粮食生产、储存、销售环境,防止孤立地看待和发展粮食生产,改善粮食生产与其它农业生产的协调性,提高生产效率,粮食高产稳产目标一定能实现。为了解决我国粮食问题,我们该做到以下几点:

  党的“”之后,粮食增产增收再次被提到议事日程。目前,我国耕地质量土壤肥力下降和质量退化现象相当严重,低产农田面积高达40%左右。为了改善粮食高产生产环境的目标,必须抓住目前的有利时机,改善粮食高产生产环境。①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的要求,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稳定面积,扩大稳产高产农田,全力发展超高产栽培,运用先进生产技术和科学管理手段,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通过农田水、土、气、生等基本生态因子的系统保护与改善,提高农田以粮食为主体的农产品可持续生产能力。②随着工业化和集约化水平的逐步的提升和应对措施的缺乏,我国农田污染正在加剧,污染农田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6,农田中有机农药残留量高达50%-60%,有机废弃物总量高达40亿吨,据估算,仅农田塑料残余物的平均土壤残留率就达20%左右。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实施无公害生产,严禁利用各种途径乱占滥用耕地、污染农田的行为,建立农田环境品质衡量准则和监测体系,建立完整有关政策法规,尽快制定我国《农田质量法》,加强工商业对农业的反哺,设立农田基本建设专项基金等。进一步改善粮食产地环境质量。③强化农田保育理念,从治山治本入手,把治本和治标结合起来,提高土地生产力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积极实施“沃土计划”,增施有机肥料,培肥地力,增强农业后劲,促进农业持续不断的发展,把农田保育纳入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④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建设高标准的水平梯田,改造低产田,提高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实施基本农田保护工程、农田基本设施与条件建设工程、土壤改良与培肥工程、农田污染预防与修复工程、保育生态农业示范与推广工程等五大农田保育工程,进一步改善粮食生产条件,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解决我国的粮食问题。

  粮食高产已经引起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格外的重视,在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稳定和促进粮食生产十项措施的基础上,要研究实施长期、稳步地把粮食生产投入金钱降低的措施,为了更好的提高单位资源产出能力,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积极采取一定的措施,确保农业生产投入。①拓宽筹资渠道。加大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增加各级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充分的发挥农民投入主体作用,动员农民加快农产品变现、发展副业增收等多种形式增加投入。②加快物资下摆。充分的发挥生产资料大企业、大经销商的主渠道作用,积极组织货源,备足种肥。尤其是在种粮用水、用电、用肥方面给予鼓励优惠。③更新装备农机具。积极探索农机经营管理模式,全力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采取政策性补贴等形式,鼓励引导农民购买大型农业机械,扩大农机保有量。④切实减轻种粮农民的投入负担。建立统一的城乡税制,给了一个让农业做大做强、农村稳定发展、农民休养生息的充足时间和广阔空间。当前,要认真执行农业直补政策,加大减免农业税的力度,并重点向粮食主产区倾斜,更多地让利于农民,以保证种植粮食能取得相对来说比较稳定、相对合理的收益。扩大稳产高产农田,发展和完善种粮补贴机制。要根据实现粮食高产稳产的实际要,把地膜覆盖补贴建立起来,重点保证地膜玉米、地膜洋芋和部分地区的地膜小麦生产补贴。建立对种粮大户的补贴,把对粮食主产县、区的补贴和对种粮大户的补贴结合起来。⑤稳定粮食产量延伸农产品加工的产业链,发展现代农业产(企)业和相关产业群,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粮食高产是我国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各职能部门必须格外的重视,粮食高产的牵头单位要精心组织,落实责任,强化管理,三级联动,齐心做好项目实施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为确保粮食高产工程的顺利进行,创新工作机制,形成责任明确、分工合理,密切配合、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积极动员技术推广部门、科研单位和有关部门参与行动实施。整合现有项目、资金、技术和人力等各种要素和资源,以中央投资为引导,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和农业部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共同推进粮食高产各项行动的实施。充分的利用现有的有利条件,努力探索,勇于创新,超水平地发挥栽培技能,大胆采用超常规技术,重新塑造高产株型,变被动为主动,超高产栽培要在技术上和思想上都有突破,努力挖掘增产潜力,认真总结归纳目前各地出现的超高产典型,组织有关人员共同实施。建立与行动实施相适应的联席会议制度、工作督导制度、领导联系点制度,加强督促检查,及时有效地发现和解决行动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认真总结,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要摆脱传统作物栽培中有些是以为然的条条框框,运用新的思维模式,深入研究探讨超高产栽培的限制因素,创造最佳的高产形成机制。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经在粮食生产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保证13亿人民的吃饭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当前粮食高产栽培已着手开展,并在许多技术领域有了新的突破,粮食高产栽培及其研究是解决粮食生产、带动其它农业科研及其相关产业的唯一更有效途径。研究提高农作物整体生产力的理论和实践。加强粮食生产科研和推广应用。一是展示示范优良品种。完善粮食优良品种实验引进推广机制,缩短优良品种培育到实际推广周期。重点展示示范推广农业部及各省确定的主导品种。二是推广重大适用技术。北方春玉米推广覆膜栽培、土壤深耕松、大垄双行、催芽坐水种、青贮玉米等技术;黄淮海地区玉米主推免少耕、保护性耕作等技术;西南、西北地区玉米主推育苗移栽、覆膜栽培等技术。东北地区大豆主推垄三栽培、窄行密植等技术;黄淮海地区大豆主推配方施肥等技术。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优质高产示范方项目的攻关,增强农业科学技术储备能力。三是综合配套研究。综合配套研究目前有突破性的技术措施和高产栽培理论,发展超高产栽培,不同的农业生产区域有不一样的农业生产条件,因而必须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充分吸收别处的超高产研究,发展本区域的超高产栽培。四是要建立超粮食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必须要与现代科学技术最新成果密切结合,生物遗传工程,作物生理生化、生长发育计算机模拟技术必须要在超高产栽培中综合应用和研究。

  加强与他国合作,加速农业对外开放步伐,参与国际市场之间的竞争,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的资源转换机制,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科技界在自主创新的征途中,努力攀登,联合攻关,无私奉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绩。突破了杂交水稻、杂交玉米、转基因抗虫棉、矮败小麦、杂交油菜等一系列重大核心技术,培育主要农作物新品种5000多个,取得了一大批自主创新成果。作物栽培目前囊括了作物生产从种到收的全过程,由于多熟种植的复杂性,研究对象从单一扩展到二作、多作的复合群体,同时由于作物生产的复杂性和各地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今后作物栽培必须整体的横向联系,综合研究发展的策略决策性问题,拓宽新领域,树立完整的作物超高产栽培新概念,使高产栽培具有多层次的微观与宏观结合、技术与经济结合、自然与社会综合的新思路,所有这些都要求高产栽培必须加强联合,扩大科技对外开放,面向世界,加强国际科学技术合作与交流,围绕高产农业开展科技攻关,解决一批在全国粮食高产发展中具有共性、关键性和基础性的技术难题,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学术氛围和社会环境。积极引进世界先进的技术和科学技术人才,建立合作攻关、协调发展的高素质、高水平研究队伍,尽快缩短我国农业科学技术水平与世界领先水平的差距。